這篇文章的標題,和文章走向,我想了很久,才決定下這帖猛藥。
有鑒於過去在出版與電子書產業各項流程鉅細靡遺的經驗,當然,我可以像一般討論電子書的文章那樣,以技術細節切題 --- 檔案格式、DRM、行距、呈現方式,甚至是平台優劣、怎麼促銷、賣多少錢...等,也可以用文化、道德甚至電子書發展史來切題。
但說真的。
身為一個一直在出版業與網路圈交界邊陲工作、大半輩子的網路重度使用者,我得說,以自己從零歲就開始看紙書(至今三十七年)、和二十幾年前就飛往網路星球老移民的角度來看,要把紙書變成"真正好、真正棒"的電子書,遠不只是一些些技術或心態轉換問題,而更像是從一個星球移民到另一個星球,整個世界觀轉換的問題。
我想過去很少人會把這件事拉到這麼廣的角度來看。說不定是誇張了啦,但有時候我真的無法跟傳統紙書出版商朋友用細節描繪、言傳這種"不同世界觀"的感覺。。。因此,請容我在這篇文章中大膽以自己的角度,描述我看到的兩個世界,以及該怎麼移民的可能方法。
請先看"星際效應(Interstellar)"
好,我知道要討論紙書,居然得先看一部難度破表的科幻片,是有點沉重。但只有這部片,能稍稍解釋紙書與電子"書"維度和觀點不同的問題。
還有,也可以稍稍解釋我抽象的選擇"殖民星球",來做為本文題目的關連---大家得明白,出了地球,雖然宇宙有些共通的定律,星球遠遠看起來長的都一樣、圓滾滾,但每個星球運行的規律、組成的方式卻都不同,那不是我們站在地球的角度可以完全解釋的。
就好像我們以為一本紙書,可以完完整整、一模模一樣樣進入數位世界,還能活得很好一樣,那是不可能的。
在這部片中,我想討論、最重要的,是主角庫柏最後進入了一個非線性流動的四維超正方體,讓他可以在該空間中看到各時間的自己,最後將自己體驗的黑洞經驗,傳遞訊息給女兒,從而找到拯救人類的契機。
為什麼這一段很重要呢?首先我要聲明,以下所說的類比與推論,完全是我自己的解釋,並沒有世界級論文的背書,也不一定正確。但這些經驗,就像主角庫柏進入黑洞實際體驗後,所得到的結論一樣,不管正確與否,都希望有機會傳達給大家一起共同探討。
空間與時間的差異-數位與紙書的迥異世界觀
我們先來看看各維度的簡略解釋截圖(或可上維基百科看看全文)
好處是,因為我們人也是同樣三維的產物,所以對我們來說,面對一個實體物件其實是更為舒服的。就像很多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,學生其實看紙書學習的比較快,我相信那是因為數位世界的維度和我們實際認知有所差異,因此對於大腦的認知,還是實際物件會快些。
但未來可能不完全是如此,尤其當我們的下一代,開始熟悉數位世界後。
接下來要開始解釋數位世界。而如果你是網路重度使用者,或網路從業人員,我想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概念。
首先,數位(網路)世界,某種程度上是虛擬的(當然還是要機器來運轉)。我們基本上都是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上網,實際上能看到的,只有二維螢幕上呈現的內容。因此看來網路不過是個虛無、沒有任何維度的世界。
但實際上,就寫入的資訊,以及人類在進入此世界後所發展的對應行為而言,網路其實是個類四維超正方體的世界。
怎麼說呢? 請想想自己進入網路後會做的事,以及發展出的網路世界認知。只要上過網的人都很清楚,自己對網路的看法,其實就是"另一個世界"。在這裡,你會搜尋與瀏覽由0與1,各種程式語言,到語言所架構出來的各種網站與資訊。並且它們無窮無盡、彼此連結、構築了一個基本上從有網路、有數據以來,沒有時間順序問題的世界。你可以在這樣的世界裡選定任何一個時間點去看自己想看的訊息,只要你找的到。
也就是說,這是一個雖然只有二維實體螢幕投射,內涵卻無窮廣闊的四維虛擬世界。
這個虛擬世界,擁有無窮無盡、彼此連結、幾乎不受時間軸限制的資訊,且因為資訊搜尋技術的便利性,還有我們所發展出來,各項透過二維螢幕,或未來物聯網與虛擬實境的三維環境的互動方式,產生了只能印刷或切割、紙書單純的實體線性世界裡,完全無法比擬的優勢。
然而,若是對這個完全不同的虛擬世界沒有正確的認知,就想殖民的話,是不是一件既危險、又不切實際的事情呢?特別是想把實體世界完全移植過去的這件事,是對的嗎?是件善用數位網路優勢的殖民好政策嗎?
就好像人類需要氧氣才能活下去,但要是在另一個星球裡,太多的氧氣會引起爆炸,那我們要怎麼辦?也就是說,如果你要殖民去這個星球、這個世界,你得先了解它們的特性與習性才可以。
好,不同的世界,然後呢?
以上對維度的討論就到這,因為再深入就跟電子書沒甚麼關聯了。我只是想闡述,紙書和電子"書",兩者之間真的是兩個世界、兩個星球的事情。尤其是對在電子"書"的各種內容、設計、商業與行銷模式都還執著於傳統紙書模式的朋友們,醒醒,移居到另一個星球並不簡單。
那麼,我們該如何做呢?
如果終於可以認知道兩個世界的差異,接下來我們要做的,當然就是將我們想要殖民的地方,一一從互動方式、內容、商業模式、行銷手法去做拆解,以當地的特性,將我們想要轉換的東西重新處理。
而說實在的,數位(網路)世界在上述這幾個項目的處理方法,都和實體紙本書有極大的差別。
打個比方來說。
一般實體書,因為載體只有"紙",可表現的手法就是印刷,或其他小小的機關,做不到像網路這樣的互動性。因此,傳統出版社,不管哪一類別的書,基本都是出個"一本幾百頁的紙",不會去考慮分門別類的出"書"法。頂多就是紙質、開本、封面之類,完全視覺化的處理,但本質就是"紙"。
但數位就不一樣了。它沒有實值載體。可能無法呈現紙本那樣的質感,但好處是,它解放了真正身為"內容"應該有的可能性,並且有各種技術去突出、表現不同內容的適當處理。
譬如,都是文字的小說,或許用pdf和epub根本都沒差(除了閱讀體驗比較不好以外)。但若是旅遊書呢?你出pdf或epub會不會太奇怪?因為旅遊是有時效性的,很多旅行資訊也許都需要常常update,再加上也許使用者更希望能有互動的地圖,甚至是google實景、影片的嵌入,這樣的話,光是用普通電子書夠嗎?
而教科書呢? 教科書或許就更需要互動,如果有了可以互動的數位教材,還真的需要去出一份pdf或epub的書嗎?
也就是說,當一般傳統的出版業者,習慣不分類別,排版印刷完後就發給通路,到統一的書店或通路去賣,電子書真的可以,或應該這樣做嗎?既然有更好的內容處理方式,我們為何無法因地制宜、花時間做細一點,並且找到正確的數位通路去發售? 還是所有的書類都統一一個書城在賣就對了?!
講到通路,另一個數位世界最大的好處,就是TA(目標受眾)可以藉由數據分析而達到非常準確的地步。我們根本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大鍋炒,把所有的書都押在通路商的眼色下。只要懂得運用數位工具,在對的地點賣給對的人,根本就是一件完全省成本的事情阿!!!
以上,這只是一些例子,由於下周三我還有一個實體座談會,講題是
文字與載具的時空界限 - 紙本轉數位關鍵思維
得留一些實際的經營例子與內容向學員報告,因此剩下的部分,就等座談會後整理好,再跟大家分享囉!
也歡迎大家有興趣可以參加 http://www.accupass.com/go/mic0224
講座課程文章已完成囉,歡迎參考!
文字與載具的時空界線 --- 紙本轉數位關鍵思維
0 意見:
張貼留言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