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電子書的真心話。
(這是之前在個人FB的po文)
小妹這兩天可能受了某些星象影響,在人生各處都講了許多石破天驚的真心話。因此今天心想,擇期不如撞日,也不用再在自己的部落格了,就在這發表我對電子書產業的直言吧。
首先,我得要說,今天要說的,肯定是不好聽的真話。也一定會引起很多爭辯。小妹無意傷害任何人、團體、公司,只不過,這個圈子需要突破,突破就必須要有突破口。希望未來這些爭辯,能真正帶給這個圈子活力。
首先,有幾個觀點,我想就我的實際工作經驗提醒大家:
1. 如果你把書(電子書也好、紙體書也罷)只當作一個純粹的商品來賣,在現在這個世代賺錢的可能性是零。原因很簡單,現在的知識和娛樂因為網路,變得普遍、廉價、唾手可得。書身為一個知識和娛樂的載體,你要人們付出錢來換取的門檻,一定會墊的非常非常高 --- 更好更獨家更有趣的內容(但也要作者願意跟你簽啊!現在自媒體這麼多,自助出版也不少),更多的行銷成本(很多出版社都還搞不清楚怎樣才能省數位行銷的成本,還花大筆錢請公關公司做無效的數位行銷),更多的銷售與合作管道(偏偏現在的實體銷售管道萎縮,數位管道(電子書平台)又受限於各家的封閉技術),因此要賺錢的可能是零。
2. 台灣想要自己做一個很不錯的電子書平台,可能、可以,但必須集合所有人的財力物力,而不是東一個西一個。原因很簡單,首先,你看美國的財力物力,人家也不就一個亞馬遜獨大?!而且你知道他獨大的原因是什麼嗎?起家早?優惠多?獨家壟斷?錯,因為人家有錢請得起第一流的工程師和UX設計師。人家時時刻刻把心思花再把產品做得更好用上面,好用了,使用者黏住了,自然出版社會把書丟到人多的地方賣,然後逐漸地他們就起來啦!
加上我在國際平臺工作的經驗,你知道要雇用一群菁英工程師要多少錢嗎?知道要組織一個像樣的團隊,甚至裡面懂得怎麼雇用菁英團隊的好主管,要怎麼找嗎?在台灣這種出版界就是文化界,電子書就是網路界,壁壘分明的狀況下,根本找不出幾個能融合雙方Know-how,打造出菁英團隊的公司。
再者,有些朋友以為,那好,我們除了電子書以外,可以再像亞馬遜一樣,加入其他好多的部門與功能 --- 影音、電商、自助出版、甚至資料庫、廣告、blabla.....
各位,隔行如隔山。前面連出版(文化)Knowhow想要跟網路數位整合都這麼難了,要知道,除了這些軟性的know-how之外,每種數位功能背後的網站與資料庫架構,所採用的語法,運作的方式,營銷與行銷的作法,其實都很不一樣。你什麼都要做好,意味著,每一項功能你都要雇用幾乎完全不同的團隊,誰有這個財力單獨做這件事?
你知道要做一個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,要多少錢嗎?就不說錢了,我們的工程師菁英也許還夠多,但再上層跨領域的策略型主管根本少得可憐!現在這樣遍地開花,把所有人才都分散的作法,根本就跟集體自殺無異。
3. 台灣的市場的確不夠大。我們就不要再自我感覺良好了。首先,台灣人口本來就少,加上過去思想極權時代,填鴨式的教育,人們“不准想”、“不能想”,所以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 (大家以為為什麼外國人比較常看書?因為他們的教育要的是會思考的人,會講話的人,他們的公司要的也是有腦袋的人,能幫他們拓路的人,所以“有用的知識”與能讓他們思考的文本變得非常非常重要!我們向來就只要能做事會聽話的人,讀書幹嘛呢?)因此,台灣買書人的口味偏,數量少。
然後,因為有一陣子出版社發現,我們只要從國外買外版書的版權,不需要花時間去培養作者、和作者磨,只要花一點時間找個人翻譯,就可以大量的出書。然後我們的書價相對於物價,真的是蠻高,因此也還蠻好賺,所以一時間,先是大量翻譯外版書,再來就是出現一堆拷貝這種商業模式的小出版社(蛋塔模式),書店裡每個月都堆滿了不可思議多的新書!!!!
就連我這種小時候一個月至少買個十本書的人,年紀越大,每次進書店看到的書越來越多,我的選擇卻越來越難、越來越少。重複的議題、墊高的書價,我真的越買越少,越買越難過。感覺上書已經不是書了,它就是個蛋塔--- 書對出版社來說只是個商品,讀者對出版社來說只是個顧客,哪來什麼文化涵養、國力培養這種每個踏入出版界之人都會說的鬼話。
好,說了這麼一堆,該怎麼做呢?先讓我喘口氣,後續再來寫第二篇。(已準備被砲轟到死)
這一篇寫得真好,讚!
回覆刪除這就是我佩服你的地方。 大當家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