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之死? 數位轉型必要之本來就會比較賺錢!

, , No Comments


這幾天出版界最大的新聞有兩項,一是傳聞香港《壹週刊》即將停刊,而壹傳媒要全面轉型數位媒體

二是Google play書報攤登台,引進國內各大雜誌內容,並開放線上訂閱功能 --- 不過現在看起來國內的雜誌好像沒有像國外那樣開放pdf訂閱,而是採用串連官網內容的方式處理。

許多出版同業面對紙媒的殞落十分感傷,但抱歉,我非常開心!


沒辦法,工作與興趣是從數位走向出版的我,眼裡看到的都是數位的好處! 我相信數位出版(媒體)重要性倍增,終於可以讓讀者享受更好的內容品質、出版業者賺更多錢、廣告主花更少冤枉錢,這豈不是太棒了?!

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吧~

【雜誌內容和網路文章的同異與勝敗】

仔細想想人們對雜誌的需求 --- 在一本書冊裡集合短篇小品文或報導,通常具有時效性,豐富的圖片與精美的排版,可以用來打發無聊的時間。。。。

除了版面不是很精美,也不太夠大以外,網路有哪一樣沒辦法取代?

就重量來說,雜誌一本書刊頂多百篇文章,一萬篇文章就要一百本雜誌,那是多恐怖的重量?但現在我們一隻手機就可以無限制的塞文章,幾百萬本雜誌都放得下! 而且文章更新速度更加即時迅速,不會只有"編輯觀點"就結束,網友可以討論與重製,甚至加上更多圖片與說明。。。相較之下,那樣東西是我們通勤上廁所的好伴侶?

當然有一個最大的前提,數位必須要電和網路,沒了這兩樣,紙本仍舊是King!

【幫助出版業者省成本】

這是亞馬遜的倉庫,嚇死人的大。

沒錯,賣書的就是會有這個問題 ---  以前我每一家待過的出版社(集團),都在為賣不出去的舊書倉儲傷腦筋 --- 你可能會說,賣不出去就不要印這麼多! 但尤其對雜誌出版業者來講,一個公開的秘密是,廣告主是看你的發行印製量下廣告,因此你必須要印到一定的量! 但問題是通常無法賣出這麼多,結果就是堆在倉庫裡!

你看看,光是印刷、倉儲(包括管理) 所要擔負的軟硬體和人事成本就會嚇死你了,更遑論還有運費! 一本紙書的成本其實極高! 

這看在沒有倉庫、不用印刷、不以發行量計廣告費、不用運費的數位內容來說,一整個不可思議! 

數位只需要一個平台。老實說這對出版業真是一大利多,畢竟平台的維護費用就讓平台自己去負擔,出版業者可以更集中在製作精良的內容,節省一大堆成本,難道這不是出版最夢幻的環境嗎?

【新世代廣告主不會滿意模糊數據】



上圖是FB下廣告時的選項,可以看到選項非常精細,廣告主可以完全掌握自己想要的TA樣貌! 而且每一個廣告都會產生即時的回報數據,觸及多少人、花了妳多少錢,馬上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!

之前雜誌之所以無法數位化,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數位廣告收入還不能cover紙本廣告收入的問題。但說真的,在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數位廣告,並且嚐到它既精準又快速、回報又相對高的效益甜頭後,我相信只能憑發行印製量執行模糊行銷(完全不知道誰看的到) 的紙本廣告,會越來越沒有吸引力。

但有一種例外,就是擁有品牌形象且版面必須精美的國際雜誌,如Vogue,美麗佳人之類的時尚雜誌,時尚產業為了維持品牌熱度和產品形象,還是會下紙本。



講到這邊,回到最上面那張圖,我相信如果出版業者改以數位為先的話,一方面可以大幅減少成本,專注在產生更優質的內容,以吸引準確的TA,二方面廣告主也可以因此受惠,依據精準的閱讀數據表現來下廣告 ---  我相信TA越精準的,廣告主願意下的錢越多 --- 若再加上一些數位行銷方式的配合,這一個循環其實可以幫助出版業者、編輯、讀者和廣告主四贏!

至於要怎麼執行,有甚麼機會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呢?就下篇再寫吧! 










**更新**


剛才看到中國網站的一篇文章:

试水原生电子书 先行后行大不同

裡面提到:

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數字部副主任文沛表示,電子書先行與紙質書先行大不同。他介紹,電子書先行時該社出版圖書理性多了。

紙質書先行時,出版單位做出出版決策的依據是編輯的直覺、發行員的眼光,以及出版單位領導或專家學者的經驗。

紙質書先行後,紙張、印刷、裝訂、庫存、物流等費用一併產生,不論前面的決策是否正確,這些成本均不可逆。而且,靠經驗的判斷,首印、重印數字往往相對模糊,也就造成了庫存積壓和資金佔用,嚴重時甚至影響出版單位現金流轉、庫房使用。

接下來便會有報廢清庫存的抉擇。對讀者而言,按需印刷的紙質書價格並不會比傳統印刷的紙質書高很多。對出版社來說,則大大降低了風險。

文沛說,電子書先行時,電子書承擔了數據統計功能,出版單位可以通過讀者的閱讀頻次、閱讀年齡、對紙質書的需求量等數據綜合得出判斷,以決定後續是否出紙質書等市場策略。客觀數據代替主觀評價,更為科學。



可以補充我原來的想法^^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留言